▲顏寧在其微博發(fā)布聲明,辟謠網(wǎng)傳簡歷。圖/顏寧微博截圖
知名科學家顏寧再次公開打假,打假的對象仍是假簡歷。
據(jù)報道,5月4日,顏寧在其微博上發(fā)帖辟謠,“一份不知道誰缺乏常識造出來的真真假假的簡歷從前年就開始流傳,哪怕也許出于好心,也是不對的,已被我投訴掉了,不知道為啥現(xiàn)在又被翻出來”。并請微博節(jié)后盡快清理相關信息。
顏寧之所以說這份簡歷是“也許出于好心”,主要是因為這份簡歷并沒有刻意地“抹黑”,相反是“拔高”:里面一些榮譽和成果存在明顯夸大。而且,原博的信息稱顏寧是“學神之神”,本意似乎是為了表達一種欣賞。
但顏寧似乎不買賬,她投訴并呼吁清理,或許也表明了一種真正的科學精神:嚴謹、求真,拒絕“完美人設”。事實上,對顏寧的過度拔高、造神,也可能對科學家造成傷害。
因為,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流傳于網(wǎng)絡,有可能讓人誤以為是科學家的自我標榜。同時,這也可能導致公眾對科學家產(chǎn)生不切實際的期待,造成科學家的公共形象割裂。
此前一個廣為人知的案例,就是對北京大學韋東奕的“傳奇演繹”。網(wǎng)絡上曾經(jīng)傳出一系列關于韋東奕的故事,包括拒絕美國名校、幫助博士解題,甚至捐款上千萬云云,最后都被他一一辟謠。
這種捧殺式謠言同樣是謠言,任何一種虛假都是對科學精神的褻瀆,無論是打著怎樣的旗號。
而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深層原因是,這種對科學家虛假的贊美,背后也可能是一個流量生意。畢竟,將科學家神化包裝,可以快速吸引眼球,從而為自己的“商業(yè)布局”提供支持。
2019年,顏寧就曾打假同名“情感博主”的微博賬號,該賬號曾發(fā)布顏寧本人相關的視頻,有意誘導網(wǎng)民,隨后突然畫風一轉,開始發(fā)布代寫論文廣告、留學代寫的廣告。這引發(fā)了顏寧的不滿,最后在投訴之下該賬號顯示“用戶不存在”。
因此,無論是美化顏寧,還是盛贊韋東奕,都很難說這背后的動機是純粹的。檢索就能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虛假的信息大量流傳于營銷號,甚至是一個以“學術成功學”為噱頭販賣焦慮,誘導付費課程、論文代寫等灰色產(chǎn)業(yè)鏈。
這樣的簡歷造假,本質(zhì)很可能也是同一套“流量陷阱”的變體——通過虛構“完美人設”收割流量,最終損害的是公眾對科學的信任,也可能導致科學家遭受無端的輿論風波,陷入疲于自證清白的尷尬。
在類似事件上,互聯(lián)網(wǎng)平臺應當有所反思。就像顏寧在打假時還特意提到微博站方,希望他們能夠及時清理類似信息,指向了平臺本身的作為。
類似信息在網(wǎng)絡信息治理中,可能存在一種特別的局面。不同于造謠污蔑——造謠污蔑很容易識別,也很容易遭到輿論反彈,這種捧殺式造謠,卻往往真假難辨,如果再用一些學術術語包裝,公眾更是無從分辨。
對平臺來說,卻不能以此為由甩掉責任。對賬號資質(zhì)的檢查,對信息來源的梳理,甚至和科學家等公眾人物保持密切聯(lián)系,認真對待他們的投訴反饋等,都有必要進一步加強,確??茖W家有一個真實的、經(jīng)得起檢驗的公眾形象。
今天,人們已經(jīng)越來越多地看待科學家走到了輿論前臺,成為備受矚目的公眾人物,這當然是好事。但同時,這也需要人們具備一種科學和輿論素養(yǎng),對科學家進行合乎實際的解讀,而不是動輒捧殺和踩踏。
科學需要真實,科學家更無需虛假的“完美簡歷”來加持。顏寧再次公開打假,也是給所有人提了個醒,無論出于何種目的,尊重事實、理性認知,就是對科學家最好的欣賞和最大的支持。
撰稿 / 江城(媒體人)
編輯 / 何睿
校對 / 楊利